欢迎访问 工程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工程行业

海北州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时间:2023-05-20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发改委

  海北州继2017年刚察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后,2018年门源县、祁连县、海晏县3个县实现脱贫摘帽,顺利完成全州所有贫困县整体摘帽、8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1510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贫困发生率、错退率、漏评率均达到国家标准。

  2021年以来,海北州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认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四地”建设,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导向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着力构建具有海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以“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等模式,鼓励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农牧业优势产业,农畜产品加工等新型工业,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初步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接续发展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全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3元,同比增长7.2%;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6386元,同比增长8.4%。

  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引领区,按照“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区、绿色循环农牧业发展先行区、现代特色种养示范区”三个特色发展区总体布局,打好“特色”“优质”两张牌,做大做强藏羊、牦牛、青稞、油菜、饲草五大主导产业,做精做细肉牛、肉羊、蜂蜜、黄菇、冷水鱼、香菇、蕨麻、蔬菜等八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中藏药材、藏香猪、草原生态鸡等产业,积极构建“5+8+N”农牧产业发展新格局。先后成功创建祁连国家级藏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门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刚察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海晏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祁连县扎麻什乡建成特色产业强镇。实施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力提升改造3家,培育祁连亿达、海晏厦华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创建提升合作社示范社8家、扶持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9家、创建示范性家庭农牧场59家,构建了完善的农牧业发展体系,不断拓宽现代农牧业产业链,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牧民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完善配套设施,创新发展文旅产业。围绕打造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突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两个重点,制定出台全省首部全域旅游促进条例,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祁连、刚察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门源、海晏进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行列,祁连阿咪东索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金银滩—原子城景区列入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谋划建设海晏县同宝山生态旅游景区和红色研学基地,“‘梦幻海北’红色文化体验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金银滩草原入选全国首批“红色草原”。发挥“生态为本、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文旅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州共有文旅企业124家,其中规模以上文旅企业3家。文旅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97亿元。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开发海北刺绣、唐卡、祁连玉、青稞秸秆画、皮雕、氆氇绣、华瑞藏毯、蜂产品、奶制品等40多种文旅产品。全力构建“近郊依城、远郊靠景、沿路沿河、城乡互动”的产业布局,加快乡村振兴旅游试点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高脱贫地区群众参与度,使生态旅游产业与传统农牧产业、特色农牧产业及文化产业融为一体、有机结合、相互驱动。

  提升创业技能,扶持发展新型加工业。坚持以工哺农、以工促农、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探索“园、企、社、网、游”多种合作共融模式,提档升级示范区、科技园、产业园,建成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3个、省级科研科普基地1个,培育科技型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探索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坚持以优化存量、延伸加工、循环发展为重点,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力,描准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和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提升,向创新型、“专精特新”及“专精特新小巨人”方向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已成功培育凯德力管道、金祁连乳业等4家“专精特新”企业。截至目前,全州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力度,积极推进建设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启动建设输出地引领区专家智库和农畜产品“优品库”建设。全州认证注册“二品一标”农畜产品102个,其中有机产品41个,绿色产品47个,地理标志14个,实现了主导产品品牌注册全覆盖,促进了农副农旅产品高质量、多元化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拓宽发展思路,积极培育清洁能源产业。围绕打造清洁能源生产推进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确立了努力打造全省第三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目标,已建成111万千瓦,获批在建320万千瓦,谋划建设575万千瓦,四县全部列入全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县,清洁能源生产利用实现“质”的飞跃。稳定运行装机容量23.1兆瓦的4个光伏扶贫电站,持续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大力发展会培产业、电商经济,城际物流、城乡快递、同城外卖等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网络信息等服务业提档升级。依托雨露计划、新型农牧民培训等工程,开展实用技术、乡村旅游、手工艺技能、家政服务、专业合作组织管理等各类培训,确保有劳动意愿的劳动力都能掌握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增收致富。同时,搞好劳务输出组织服务,打造劳务输出品牌,确保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稳定的用工协作关系。


原文链接:http://fgw.qinghai.gov.cn/xwzx/xtdt/202305/t20230519_843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舆情网 gongcheng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4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