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工程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工程从业

以产业“四地”建设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7-09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发改委

  编者按:建设产业“四地”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为青海擘画的发展蓝图。应中共中央宣传部《时事报告》杂志社邀约,我委会同省有关部门,对近年来我省“四地”建设的成效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形成了《以产业“四地”建设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文稿。目前,该文已在《时事报告》“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板块登载,同步已由杂志社推送至学习强国平台登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青海实地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精准把脉青海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区域特征,为青海擘画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发展蓝图。这是青海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挖资源禀赋,完善制度设计,与国家四部委建立联合推进机制,推动“四地”建设全面起势,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科学定位、政治嘱托、发展厚望、奋进激励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盐湖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服务的是全国发展大局,带动的是青海高质量发展。青海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技术创新为动力、循环利用为路径、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铆劲发力,目前已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2022年,规上企业钾肥产量(实物量)842万吨,盐湖化工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3.7%。

  加强政策支撑。印发《青海省加快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制定多让中国粮用上中国钾肥行动方案,出台钾肥扩能发展规划。加大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推动盐湖产业与轻金属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新能源以及碳中和战略等紧密协同联动,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强化科技攻关。开展镁基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产业化、电子级高端六氟磷酸锂等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电解槽技术改造。全省首个“揭榜挂帅”项目——“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顺利实施,原卤提锂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启动建设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盐湖产业学院、青海大学“两平台一学院两中心”建设加快,盐湖科技创新稳步推进。

  着力强链延链补链。启动中信国安2万吨电池级碳酸锂、亿纬锂能1万吨碳酸锂项目,建成国内首条2万吨镁基土壤修复材料生产线,弗迪10GWh锂电池等延链项目有序推进,赣锋锂业、比亚迪等一批领军企业落户青海。通过优化生产工艺、盐田技术改造、加大清渠力度等手段深入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充分发挥“工业+旅游”叠加效益,推动“盐湖产业+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茶卡盐湖·天空之镜”等景区火遍全国。

  清洁能源发展实现新提升

  青海富光丰水风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能源基地。近年来,青海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能源消费体系建设、储能多元打造,使清洁能源发展“风生水起”“风光无限”。

  推进清洁能源开发。深度挖掘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潜力,稳步推进光热、地热、干热岩等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第一批、第二批大基地进展顺利,海南戈壁基地、柴达木沙漠基地纳入国家规划布局方案。加快先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等项目相继建成。截至2022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4075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的91%,占全国清洁能源装机的18%,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持续加强骨干电网建设,青海郭隆至甘肃武胜第三回750千伏线路工程、西宁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建成投运,丁字口、日月山主变扩建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青豫直流累计输送清洁电量超过300亿千瓦时,第二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省际电力交换能力稳步增强。

  完善清洁能源消费体系。组建青海电力交易中心,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大力推广以蓄热式电锅炉等为路径的清洁供暖电能替代,同德、贵南等5个示范县建设稳步推进,格尔木市、海南州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加快建设,城市清洁能源消费比例显著提高。连续6年举办全清洁能源供电的绿电实践活动,已成为青海能源转型发展的“金色名片”,2022年“绿电5周”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打造多元协同高效储能体系。推进水电长周期储能开发利用,启动重点抽蓄电站前期工作,哇让、同德、南山口等抽水蓄能电站即将开工建设。优化化学储能短周期建设模式,以“揭榜挂帅”形式加快建设压缩空气储能、氢能等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成国内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共享储能市场化交易平台。

  生态旅游迈出新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这既是“政治要件”,也是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行动指南。青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品体系,促进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了“一环六区两廊多点”生态旅游发展新布局,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丰富生态旅游产品。强化点位打造、点位衔接,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促进“快进慢游”,持续完善青藏、青甘、青川、青新旅游大环线和东部、南部、西部、北部生态旅游精品环线,7条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最美湖泊、最美花海成为热门打卡地。制定长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保护规划,设立省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召开生态旅游推介会,利用互联网、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营销。“大美青海·生态旅游”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青海湖旅游专用公路建设,开展旅游线路标示牌升级改造,旅游交通便捷水平显著提升。谋划实施茶卡盐湖、茫崖翡翠湖、阿咪东索、民和康格达等景区项目建设,一批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建成投运。加快金银滩——原子城等5A级旅游景区创建,实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海南段)宗日遗址、长城(大通段)国家文化公园、长征(班玛)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融入生态旅游。

  促进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坚持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举办青洽会、环湖赛、生态博览会等活动,推动生态旅游与河湟文化、交通等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教育、生态研学、康养度假、旅游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街区。创排《大河之源》等一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优秀文艺作品。生态旅游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

  绿色有机农牧业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海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为青海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赋予了新内涵。青海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开展生态畜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推动生态畜牧业股份制改造,强化青南牧区畜牧业防灾、避灾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牦牛、藏羊养殖规模,牛羊出栏达到881.2万头只。全省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突破1亿亩,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015个。

  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有序推进都兰枸杞、泽库牦牛、门源青稞油菜、共和藏羊等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累计创建15个农业产业强镇、3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和50个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湟中区、海晏县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循化县成为第三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和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5家。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2%。

  打响“青字号”品牌。多措并举打造“净土青海·高原臻品”等农牧业品牌,青海牦牛、青稞等16个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央视及北上广城市发布品牌广告。认定玉树黑青稞等一批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雪域丰润、杞皇等6个品牌入选中国农垦品牌名录,柴达木枸杞入选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清单,鲑鳟鱼养殖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出口欧洲许可,成为国内唯一获准出口省份。全省牛羊肉、油料、青稞、枸杞等大宗绿色有机产品输出能力稳定增强。

  迈上新征程,青海将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着眼于更好发挥青海特有资源禀赋和特殊优势,推动产业“四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美好蓝图转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生动实践,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原文链接:http://fgw.qinghai.gov.cn/xwzx/fgxx/202306/t20230628_847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舆情网 gongcheng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4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