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工程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工程行业

大柴旦汇聚“五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时间:2023-11-01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发改委

  今年以来,大柴旦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统筹五大振兴,汇聚持续力、保障力、聚合力、向心力、牵引力,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持续促进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狠抓巩固衔接“持续力”,守牢乡村振兴最底线。一是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坚决守好防止返贫“底线”,层层传导压力,细化工作措施,组织镇村干部定期开展辖区内防返贫动态监测农牧户信息采集走访入户工作,常态化动态监测农牧户家庭基本情况,有效控制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有效防止返贫现象发生。目前,柴旦村和马海村已完成第1次防返贫摸排工作,均无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300元的农牧户。二是推进村集体项目3个,柴旦村乡村振兴产业园纯净水厂项目,总投资227.60万元;柴旦镇柴旦村乡村振兴产业园—仓储厂房(2座)项目,总投资272.40万元;浙江援青柴旦镇柴旦村乡村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87.5万元。目前,项目已完工,预计今年10月份投产运营,可增加集体收入25万元。三是积极与辖区新能源企业(国能)、矿山企业(大柴旦矿业、昆源矿业)对接,承接太阳能面板清洗业务。目前,正在筹备招投标事宜。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新增各10万元。

  优化农业生产“保障力”,夯实乡村振兴固根基。一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结合撂荒地复耕复种,研究制定《大柴旦行委耕地“非粮化”问题整改方案》《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通知》等,一体抓好灌溉保障、科技服务、供给物资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大复耕复种力度。目前,种植青稞、燕麦等3.22万亩。二是持续加强粮食安全工作,压实“党政同责”,严格落实“菜篮子”主任负责制,通过落实政策、防灾减灾等手段,确保粮食、蔬菜“稳产”“保供”。目前,种植各类农作物3.24万亩、蔬菜4亩。三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草原奖补政策、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等惠农资金994.78万元,招聘两村相对困难群众进入生态管护员队伍,帮助相对困难群众在生态奖补资金基础上实现政策性收入兜底。

  强化社会治理“聚合力”,走好乡村振兴稳步伐。一是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积极探索人民调解、群防群治等自治模式,完善“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制度,搭建村级民主协商新平台。二是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创新成立“积分超市”,通过将社会治理、日常文明行为等各项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开设“积分存折”,用积分兑换各类生活用品。目前,2镇2村5社已基本实现“积分超市”全覆盖。三是强化“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积极开展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调解、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等工作,深化“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目前,走访入户115户,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00份,在村(社区)组织开展法治宣讲2场次,宣传受教群众900余人。

  汇集生态宜居“向心力”,提升乡村振兴新颜值。一是深入开展城乡清洁行动,全力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城镇市容环境、旅游景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明确责任、细化措施,为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柴旦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转运生活垃圾、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投入资金3461万元,建设“两村”垃圾处理场、配备各类清运车辆24辆。目前,开展集中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累计15次,清理卫生死角18处、农村生活垃圾592吨,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共671人(次)。同时,对马海村的18座问题户厕进行维修,已全部整改完成。

  突出特色产业“牵引力”,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一是持续引导全区农牧企业绿色有机发展,争取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项目资金98.6万元,扶持全区1.04万亩枸杞种植。二是积极培育主导特色产业,围绕枸杞、蕨麻、青稞、牛羊肉、骆驼、鸭湖螃蟹等优势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以及标准化生产。目前,打造“马海蕨麻”“鸭湖螃蟹”等特色农畜品牌,申报“大柴旦蒙古羊”绿色品牌,推出大柴旦翡翠湖啤酒、马海有机茶等10余种农副产品,培育农牧企业及农牧民合作社6家。三是借助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优势,在景区景点、旅游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线下体验销售中心4个;建设“大柴旦特产馆”“初心纯旗舰店”“品泓电商”等特产店铺5个。目前,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销售290万元。

  


原文链接:http://fgw.qinghai.gov.cn/xwzx/xtdt/202310/t20231023_855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舆情网 gongcheng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4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