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工程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工程法制

奉贤新城打造活力宜居、全龄友好的创新范式绿色生态城区

时间:2024-02-24 作者:佚名 来源: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为进一步加强新城范围内绿色生态专项工作的规划建设指引,积极响应“十四五”期间本市全面执行绿色生态城区标准的要求,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关于推进本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沪住建规范联〔2023〕13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会同市规划资源局,联合发布了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新城《绿色生态规划建设导则》。

    《奉贤新城绿色生态规划建设导则》作为奉贤新城总体规划层面绿色生态指导文件,支撑和衔接奉贤新城总体规划及单元规划实施,挖掘新城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潜力,划定奉贤新城绿色生态城区目标单元,储备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制定“一城一策”特色指标体系,重点聚焦韧性安全的设施与海绵、健康活力的空间与环境、低碳绿色的建筑与交通、高效节约的能源与资源、智慧创新的管理与人文五个方面的规划建设,提出绿色低碳建设控制性要求和技术指引。

    01、导则适用范围

    《奉贤新城绿色生态规划建设导则》适用于奉贤新城及功能联动区的城市开发边界内城市建设用地,东至浦星公路,南至上海绕城高速(G1503),西至南竹港和沪杭公路,北至大叶公路。规划面积68.9平方公里。

    02、总体定位与目标

    奉贤新城立足“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建设目标,推进奉贤新城绿色低碳建设,展现“韧性、绿色、创新、个性”的城市精神,聚焦活力宜居、全龄友好,打造创新范式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期限至2035年。

    新建城区100%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满足《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DG/TJ08-2253)总体要求;

    规划建设不少于一片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

    新建民用建筑基本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100%;

    新建政府机关、学校、工业厂房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50%,其他类型公共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30%。

    03、目标单元划定

    基于奉贤新城的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潜力,划分为领先示范区、重点建设区和一般发展区三类,根据分区分类分级管理的建设标准,提出不同区域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目标要求:

    领先示范区——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

    重点建设区——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

    一般发展区——按照基本级及以上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

    04、指标体系

    《奉贤新城绿色生态规划建设导则》围绕韧性安全的设施与海绵、健康活力的空间与环境、低碳绿色的建筑与交通、高效节约的能源与资源、智慧创新的管理与人文五个维度,构建了通用及特色的18项指标体系。对奉贤新城领先示范区、重点建设区及一般发展区分区指标赋值,提出多维度绿色低碳要求。

    05、重点示范项目

    《奉贤新城绿色生态规划建设导则》在全域推进的基础上,结合奉贤新城重点片区近、远期相关规划及开发计划,初步拟定一批重点项目。

    06、特色指引

    全龄友好

    1、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在城市层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街区层面对应街道管理服务范围,与15分钟生活圈相衔接,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和学径网络等,构建儿童友好社区空间;社区层面对应居委会管理服务范围,构建儿童友好空间基本单元,与5-10分钟出行范围相衔接。领先示范区新建儿童友好社区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建设区和一般发展区≥90%。

    2、为老年人提供适当规模的休闲场地,包括活动场地及游憩空间,可结合居住区中绿地设置,也可与相关设施合建。布局宜动静分区,实现15分钟步行可达。集中绿地面积应按每位老年人≥2平方米设置。场地坡度不应大于3%。场地内应人车分行,并应设置适量的停车位。

    活力街区

    1、塑造人性化高品质空间,结合公共活动中心,打造活力街区。重点关注建筑底层的功能业态,底层界面公共功能占比达到75%以上。对存量地区的环境品质、公共空间、街道断面以及建筑界面等方面进行提升,全面打造美丽街区。

    2、打造步行友好,利于步行的小尺度街区,街道保持空间紧凑。支路的街道空间宽度以15-25米为宜,不宜大于30米;次干路的街道宽度宜控制在40米之内。沿街建筑界面形成的街墙保持人性化的界面高度。街墙檐口高度宜控制在15-24米,最高不宜超过30米。


原文链接:https://zjw.sh.gov.cn/gqdt/20240223/046679fb0723473fac05921bfaa9f61f.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舆情网 gongcheng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4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