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工程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工程数据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海北】写在绿水青山间的海北答卷——海北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时间:2024-06-06 作者:佚名 来源: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夏意浅浅、绿意冉冉、青山隐隐、碧水潺潺。信步游走在青海湖畔、同宝山巅、金银滩草原间,赏鱼翔浅底、观鸟翔蓝天、看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与这美丽画卷印证的则是海北州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异答卷:全州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由2015年的79.2%上升到2023年的97.6%;三大水系总体水质优良,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以上;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6万余公顷……

  

  

  

  这是一份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更是一份写在海北人民心中的答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海北州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持续努力和创新实践。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湟水干流河岸带生态修复项目通过修复原有岸坡、建设植被缓冲带等措施,完善了森林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连接带和过渡区,截留和过滤污染物,增强了水体自净能力,治理后的河岸带水清草绿、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真是散步赏景的好去处啊。”海北州境内湟水干流河岸带河道管护员李守军对眼前美好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果表达出这样的赞美。

  

  

  

  

  海北州地处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以“一湖两区三河”之要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境内多水多山、林草丰茂,大湖碧波荡漾、冰川屹立高耸,是省内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生态要素最齐全、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是阻挡西部荒漠东侵的重要生态屏障,对促进区域生态稳定发挥着巨大的自然调节功能,在维护全省、乃至国家生态安全中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近年来,海北州聚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一体保护理念,筑牢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海北州被确定为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地区,重点开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4大类、109项子工程,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问题,实现了试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整治修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县乡村三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和规范化建设的“三个全覆盖”,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6万余公顷,越来越多的绿色在海北的山川大地蔓延,成为海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文明建设提档升级

  一系列政策“拳拳到肉”,一项项措施“寸寸入骨”。近年来,海北州生态文明建设提档升级,全面完成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划定工作,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项规划,2023年颁布执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条例》是全省首部颁布执行的市州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条例。四级河湖长制高位高效推进,确保各个河湖都有人管理,有人监督,实现管理不断档、保护不断线;林草长制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实行最严格的天然林保护、林草地保护和草原奖补机制,350余万亩天然林和600余万亩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不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州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全州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面推进木里矿区江仓一号井及祁连山南麓海北片区环境综合整治、举全州之力开展“百日攻坚、决战决胜”“巩固提升年”行动,全州139宗矿山、232处图斑整治全面完成,121宗矿业权退出,建立禁牧管护制度、绩效管理机制,真正把管护责任落实到岗、到位、到人,为全省高海拔地区矿山治理积累了经验。

  

  

  

  

  “小八宝石棉尾矿库治理于2017年,被列为‘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之一,2018年,启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不懈努力,采用工程治理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使矿区生态环境逐年得以恢复或改善,为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生态保障。”对于祁连县小八宝废弃石棉尾矿库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取得的有益成果,祁连县山水林田湖项目管理办公室干事张艳萍娓娓道来。

  

  

  

  生态执法监管日趋严格

  “环境损害赔偿破零并成为常态,监管执法能力明显提高,权威日益树立,环境损害不想、不敢、不能的机制已经建立,开创了天蓝、水清、土净,生态环境日趋变好,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幸福感日趋提高的良好局面……”谈起生态环境执法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效时,海北州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马智鹏如数家珍。

  

  

  近年来,海北州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同时在执法中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要求,对个别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不规范行为进行约谈和“一对一”法律法规宣传讲解活动,从源头上拧紧生态环境违法的“阀门”。2012年以来,共受理不同渠道群众环境信访案件100余件,均已办结;“十三五”以来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0余件,处罚金额600余万元,完成生态损害赔偿案件10余件。

  


原文链接:http://fgw.qinghai.gov.cn/xwzx/xtdt/202406/t20240605_8699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舆情网 gongcheng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4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