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工程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政策解读

【专家解读之二 | 深挖节能降碳潜力 提升炼油行业竞争力】

时间:2024-06-13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炼油行业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龙头,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户。推动炼油行业节能和提高能效,从源头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提升行业竞争力、助推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发改环资〔2024〕731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了推动炼油行业节能降碳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旨在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炼油行业节能降碳潜力巨大

  中国是全球第一炼油大国,经多年发展,已形成本地化、大型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千万吨及以上炼油厂占总产能比重超过了50%,炼油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支撑炼油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炼油行业面临产品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挑战。总的来看,我国炼油装置利用效率偏低、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具有较大的节能降碳潜力。一是炼油装置建成时间参差、跨度达数十年,早期建成的装置工艺、设计及装备水平不高,强化反应、分离催化、用能装备等方面节能空间巨大。二是受原油质量下滑、减油增化等因素影响,炼油工序复杂性的日益提升导致能耗不断增加,需要采用节能新工艺优化加工流程。三是炼油企业自行开展节能改造以单一装置改造为主,全局性系统节能意识不强,过程强化和集成优化仍有提升空间。

  二、聚焦公用系统和用能设备,降低过程耗能

  受原油品质、加工规模、工艺流程、产品方案、能源介质、用能设备选型等多因素影响,不同炼油厂能效水平差异较大。《行动方案》提出,要推进炼油加工流程系统优化,减少重复加工、先分离后混合等不合理工艺设计,优选催化剂组分和用量,降低全流程能源消费总量。公用系统方面,要聚焦能量集成,通过系统用能优化、装置间热集成、减缓能量降质等手段,有效减少燃料、电力及蒸汽消耗,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提升蒸汽动力系统、氢气资源系统、燃料气系统、循环水系统、胺液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关键工艺系统能效。开展低温热资源高效利用,优先利用低温热与工艺介质直接加热、伴热以及罐区维温、采暖等,适度开展热泵、蒸汽再压缩(MVR)、制冷及发电等提升利用工程。用能设备方面,要强化用能设备运行分析,加快推广应用能效达到节能水平及以上的锅炉、电机、变压器等通用用能设备。着重关注反应、分离、换热等过程强化技术和装备,推广高效催化裂化烟气轮机、高效加热炉、空气预热器、高效换热器、中间再沸器、热泵精馏、低温精馏等先进技术装备,减少加工损失,提高油品收率,提升能效水平。

  三、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跨行业耦合

  《行动计划》将实施清洁低碳能源替代、推动化石能源消费减量作为推动炼油行业节能降碳的关键举措,一方面,要求推动电驱系统替代蒸汽透平驱动,提升用能电气化水平。严格自备燃煤机组负荷管理,鼓励炼油厂接入公用电网。推动以大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供汽、核能供热供汽、风电光伏等替代高碳燃料使用,稳步提高绿氢使用比例,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动力系统、热力系统和氢气系统,优化炼油行业能源消费结构。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跨行业耦合提效的新模式,加强炼油与钢铁、水泥、电网、新能源和储能等行业联动,深化能源资源互补共享,实现区域内能源资源统一优化配置。强化工业余热余能利用,探索利用热泵、蒸汽再压缩等技术提升热力品位,构建区域热力资源网络,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

  四、推进数智化改造,提升智能控制水平

  实施数智化改造,以数字技术驱动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用能管控效能,是推动炼油行业提质、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行动计划》对炼油企业用能数据计量检测提出明确要求,推动能源管理、碳资产管理、设备管理等数字化精细管控。鼓励规模以上炼油企业建立搭建数字化能源管理中心,统筹水、电、冷、气、热一体化监测、精准调控和科学管理,实现生产过程能源流、物质流、信息流的协同优化,以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推动能源使用的高效化和清洁化。(作者:孙丽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及工程建设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谢艳丽中石化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附件:

  

  


原文链接: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406/t20240607_13868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舆情网 gongcheng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4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