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工程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工程行业

百亿方“南水”进京 南水北调为首都发展保驾护航

时间:2024-06-22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日前,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公布数据称,截至6月12日15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全面通水以来,累计向北京市调水达1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升至1.3,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及以上。

  有力保障首都供水安全

  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前,全市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量不到1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

  2014年底“南水”进京后,北京市年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有力提升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也为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区域提供了水资源支撑。

  近日,随着昌平新城地表水厂进行通水调试,北京接纳“南水”的水厂已达15座。目前,“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经开区等区域。充足的“南水”为北京市大规模开展自备井置换工程和老旧小区管网改造创造了条件。

  北京市利用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反向输水,累计向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大宁调蓄水库、十三陵水库等存蓄水量约8亿立方米。2021年10月,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最高纪录,此后持续保持高水位运行,有力增加了首都水安全的战略储备。

  “南水”进京后,北京市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走出了一条水资源刚性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北京市先后出台多部节水相关政策文件,大力推进生活、农业、工业、园林绿化、公共服务等领域节水,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污水再生利用和城市水生态环境修复,节水理念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

  生态文明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前,海河流域“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永定河常年断流,“卢沟晓月”不再。

  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通过水源置换,源源不断的“南水”增加了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底气,长期被城市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用水得到退还。根据北京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全市生态环境用水量从2014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16.36亿立方米。

  近年来,北京市出台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通过压减地下水超采量,持续推进流域补水、区域补水、分段补水、协同补水,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回升,累计回升超11米。

  有了优质“南水”的加持,密云水库不仅维持了库区生物的多样性,而且在重点保护鸟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截至2023年底,密云水库库区监测记录到的鸟类已由2020年的190种增加到了235种,不仅涵盖苍鹭、白鹭等密云地区常见鸟类,还记录了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4种国家一级、3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

  对口协作实现南北共赢

  2006年以来,国务院连续批准实施四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水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丹江口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环境标准Ⅱ类及以上。

  2013年,国务院批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北京市与河南、湖北两省建立地方领导互访、部门间协商推进、各区包县等工作机制,受水区通过项目投资、产业对接、设立基金、引进技术、互派干部、专业培训等多种举措,为水源区相关市县提供多方面协作支持,实现南北经济发展共赢。

  截至目前,北京市共安排资金50亿元,实施项目1177个,助力河南、湖北水源区16县市区生态环境改善,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了南北共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北京市还累计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在对口协作方面互派挂职干部600多人次,培训专业人才上万人次。北冰洋、燕京啤酒等54家在京企业落地十堰。通过政府推动,引导企业、动员各界积极融入,一大批项目、技术和资金纷纷落户,为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成静)


原文链接: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06/t20240621_139123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舆情网 gongcheng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4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