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工程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工程行业

【专家观点】夯实未来产业关键人才支撑

时间:2024-07-13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未来产业关键在创新,首要是人才。要下好人才队伍建设“先手棋”,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做好育才、引才、用才文章。

  当前,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未来产业关键在创新,首要是人才。要下好人才队伍建设“先手棋”,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做好育才、引才、用才文章。

  今年1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未来产业领军企业家和科学家,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各地纷纷出台未来产业人才政策,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交流引进、人才奖补激励等方面提出有前瞻性、含金量足的支持措施。

  例如,上海市提出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联合的项目挖掘与甄别机制;浙江省提出完善学科设置、项目资助、人才培育的关联机制,引育一批国际一流的未来产业创新领军人才;深圳市提出实施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和人才跟踪培养机制;等等。

  从长期看,要完善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加强学科建设,强化适应未来产业发展要求的青少年通识教育。从中期看,应完善未来产业人才的发展环境,引导人才在企业、研发机构、高校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面向未来产业人才的资金支持、税费激励等措施。而从近期看,培育未来产业的当务之急是重点引培“三类人才”,即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具备落地转化能力的工程师和能够拓展创新生态圈的科技转化服务人才。

  互联网领域人才,有一些是奇才、“怪才”,有很多奇思妙想,不走寻常套路。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应求全责备、论资排辈,不能都用一把尺子衡量。未来产业具有“无中生有”的变革性,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激发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精神。对此,要建立行业内社会化评价、用人主体自主评价、职业高校技能评价等多元化专业人才评价体系。鼓励未来产业领域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在通用标准基础上,着重培养发现在具体行业领域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

  培育未来产业,要经历“从0到1”的技术创新突破,还需围绕“从1到N”经历从小试中试到商用推广的产业孵化过程,因此要支持产业孵化的工程师队伍,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落地应用。以产业需求牵引产教融合,建设中国特色的学徒制、导师制,通过科技企业、研发机构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培养了解前沿技术、能够快速上手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储备工程师力量。

  同时,培育未来产业还需要大量的科技转化服务人才,助力把工程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要有创新眼光的战略投资家,能够洞察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成长规律,实现投小、投早、投未来,避免一哄而上,甄别有潜力、有前景的未来产业的科研成果、创业项目,提高未来产业的创业孵化能力和投融资效率。还需要科技咨询服务专业人才,如科技咨询师、技术经纪人、检验检测专家等,开展人才引进、品牌建设、标准专利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法务咨询、出海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也需要孵化转化人才,如连续创业者、产品经理等,协同开展从工业设计、小批量试制、中试熟化到资本对接、商业模式优化、项目路演和场景打造等一系列工作,构建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徐清源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副处长,胡拥军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处长 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07/t20240703_13914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舆情网 gongcheng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4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