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工程舆情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工程行业

在深化改革中释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大潜能

时间:2024-09-27 作者:佚名 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征程

  或许我们不曾体验失重宇宙里的探月飞行,无法把握量子通信的运行密钥,但我们习惯于没有卡顿的视频通话,也乐于在智能驾驶辅助下一把倒车入库。蛟龙探深洋,神舟翱玉宇,智网跃新界,电车驰绿途……从空白、跟跑到并跑、领跑,中国的科技创新风起云涌,产业变革翻天覆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形成了一套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且不止步于此,中国制造业正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

  突破技术瓶颈和应用场景

  2023年,中国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1.81万亿元,同口径增长14.89%,研发强度创下1.90%的新高。

  据统计,平均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在北京诞生;全国300多家生物制造初创企业中,近一半来自深圳。持续的研发投入孕育了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底,过去5年,A股上市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达6.4万亿元,已占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半,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数量的1/3。

  在政策支持下,产业取得关键进展,一是技术瓶颈的突破,二是应用场景的拓展。

  对于企业来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关键的是要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向价值链的两端进一步延伸。

  经济学家、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提出,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市场的“五大件”,大体上已有雏形: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家用机器人、头戴式AR/VR眼镜或头盔、柔性显示以及3D打印设备。

  全世界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有4~5个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风靡一时的消费主流。1950~19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1980~1990年代是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21世纪以来是手机、笔记本电脑、液晶面板等。当下,就应该抢抓未来的“五大件”。

  这些,正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制高点。我国以“新”提质,发展势头正劲,产业以信息网络的联通、生物科技的飞跃、新能源的崛起、新材料的突破以及先进制造的革新等为画笔,绘制人类璀璨的未来图景。

  接受市场惊涛骇浪的洗礼

  当然,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不存在高下之分。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在竞争和创新驱动下,传统产业也在不断实现迭代升级。

  如煤电领域,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95%以上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机组煤耗、碳排放及常规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

  相较之下,作为时代的“宠儿”,新能源发电含“金汤匙”出生。高额补贴、全额上网这些传统发电可望而不可及的优惠政策,刺激了新能源发电规模爆发式增长。在2024年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有专家判断,中国很有可能发生以新能源为引领的产业革命。

  而当电力市场无法“稀释”其规模电量时,进入市场就成为新能源发电的不二之选。

  与以前聚光灯下的煤电不同,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角是以风、光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如果说煤、电双方价格之争唤醒了沉睡之中的电力市场,那么,已经试水市场的新能源电力就要到中流击水,接受市场惊涛骇浪的洗礼。

  电力市场建设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以来,电力市场建设有序推动,发布了电力市场基本规则;2021年,为化解煤电矛盾,进一步放松了市场准入门槛,加快了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建设;目前,电力交易规模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已经提升至60%以上,山西、广东、山东等地电力现货市场转入了正式运行。

  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将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发力点。事实上,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态势已越发显著,而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将会以超大规模市场的“引力场”效应来吸引集聚全球资源要素。

  在深化改革中释放发展活力

  “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是1993年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之路存在问题的深刻思考。

  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更多新的问题摆在我们眼前:人工智能是抢工作还是创造了新工作?新能源汽车如何应对关税壁垒?从“资本盛夏”到“资本寒冬”,国产创新药如何保持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在部署“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提出,“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专家认为,过多依赖政府推动、政策刺激、数量扩张、负债运行的投资模式和机制已经不适应当前和未来扩大有效投资的要求。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促进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的形成,从更大程度上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

  可以看出,有两股力量引导产业创新发展,一个是“有形之手”,通过政策引导要素聚集;另一个是“无形之手”,通过价格引导资源配置。

  《决定》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把这些改革抓好抓实,就是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恢弘发展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史,推动着产业发展由弱渐强,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通过深化改革,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将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之路会越走越扎实。(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陈雯)


原文链接: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409/t20240927_13933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环保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工程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工程舆情网 gongcheng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22876号-54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中农兴业互联网技术研究院